2022年06月22日 星期六

一脉赤诚贯山河:一支地质调查队伍的传承与开拓

来源:办公室 作者:王楠 发布时间:2025-07-22
         在不久前举行的自然资源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大型系列节目《自然中国》启播活动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牡丹江中心”)副总工程师佟智强的讲述,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带到了公众面前。1988年,原武警黄金第一支队随军家属姚金凤在小兴安岭团结沟淘金时,意外发现形似中国版图的“狗头金”,并将其无偿上交国家。如今,这支曾以“为国寻金”为使命的英雄队伍,已转制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地质尖兵”,在时代赋予的使命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历史传承铸就地质尖兵

  19885月,小兴安岭的春风还未完全消融山间的积雪,在团结沟一处轰鸣的溜槽旁,随军家属姚金凤弯腰清洗矿砂时,一抹耀眼的金色突然映入眼帘——那是一块重达2155.8克、轮廓神似中国版图的“狗头金”。粗糙的金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但姚金凤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将其上交国家。“金子是国家的,我只是碰巧发现了它。”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武警黄金部队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这支队伍先后探明金厂、高松山、团结沟等大中型金矿60余处,累计提交金资源量310余吨。

  37年过去,这支队伍虽已脱下军装,转制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但“为国寻金”的精神依然在血脉中流淌。2022年,牡丹江中心基础地质调查室团队在吉林大车背沟地区勘探时,有人提出高价购买矿点信息,被团队断然拒绝:“矿是国家的资源,我们的职责是找到它、保护它。”最终该矿区探获金矿化点4处,铌矿化点3处,并在沟系中发现自然金。

  走进牡丹江中心地质文化馆,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的“狗头金”熠熠生辉,参观者仿佛能触摸到那段炽热的岁月。新员工入职的“第一课”,必定是在这里聆听姚金凤的故事。“当年上交的不仅是金子,更是地质人对国家的忠诚。”党委办公室负责人刘汝栋抚摸着展柜玻璃感慨,“现在勘查用的是无人机、高精度探测仪,但这份赤诚之心,永远不能变。”从风雪中的勘探足迹,到科技赋能的新时代探索,变的是勘查手段,不变的是为国奉献的初心,这份传承,让“地质尖兵”的旗帜始终飘扬在祖国山河之间。

  绿色勘查助力找矿突破

  当老一辈黄金部队的官兵用罗盘和铁锤在林海中叩寻矿脉时,或许未曾想到,如今的牡丹江中心不仅在勘查技术应用上持续创新,而且注重观念更新,积极践行绿色勘查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与资源勘探的平衡之道。

  在吉林省蛟河市二上屯地区的密林深处,牡丹江中心的技术团队正操作着一台银灰色的模块化钻机。与体型笨重且搬迁困难的传统钻机相比,模块化钻机轻量、便携,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扰动。“设备进场需占地修路,而新型模块化钻机可先拆卸再组装,能有效减小设备进场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牡丹江中心工程勘查室负责人邹常伟介绍说。

  这种技术革新背后,是牡丹江中心对“绿色勘查”理念的深度践行。除了引进模块化钻机,该中心还开展了“一基多孔”定向钻探、“小角度钻”“薄壁钢索取心”等技术实践。相较于传统钻探方法,“一基多孔”定向钻探技术能够减少机台占地面积和搬迁次数,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而小角度钻探可代替槽探,用于深覆盖区和槽探无法施工地段的异常查证,不仅对周围环境扰动小,且能有效解决地表矿体的深部延伸问题和近直立矿体的深部矿体控制问题;相较传统双管双动、单管单动取心工艺,钢索取心工艺的取心效率大幅提高。相较水压式绳索取心工艺,钢索取心能极大提高岩心内管提取和推送成功率,节约地表水资源……

  勘探工具不断迭代,勘查理念不断更新,然而镌刻在地质人血脉中的为国找矿使命,始终如磐。“十四五”期间,牡丹江中心依托技术赋能,在吉林漂河川地区、那尔轰一带、黑龙江东宁金厂金矿重点勘查区、佳木斯—兴凯成矿带集贤地区,发现金矿点1处、石墨矿点1处、铁矿化点1处、铅锌银矿化信息地2处、镍矿化信息地1处,圈定找矿靶区2处,提交勘查区块2处,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当年那枚狗头金所承载的地质精神,正通过科技的力量,在新时代的找矿突破中焕发新生。

  为民服务践行初心使命

  在佟智强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牡丹江市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手册》。“这可是我们编制的‘防灾宝典’。”佟智强翻开手册,手册中清晰标注着牡丹江全市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坐标密码”。手册里还详细列出了群测群防联络表,确保险情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我们希望这本手册能成为守护牡丹江的‘地质安全指南’,把防灾预警做到群众身边。”佟智强的话语里满是责任与担当。

  这只是牡丹江中心将专业技术优势转化为民生服务实效的一个缩影。

  20237月下旬,受台风“杜苏芮”“卡努”影响,黑龙江、吉林等地遭遇强降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牡丹江中心迅速成立党员突击队深入一线,前线队员们每日涉水徒步查灾排险,后方业务指导组等多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运用无人机等专业装备,通过遥感识别等手段,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不仅快速完成灾害点确认、处置工作,还帮助当地群众挖掘排水沟、设计应急逃生路线、宣讲灾害防治及应急避险知识,以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金黄的稻浪中藏着科技赋能的秘密。为突出土地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技术团队在宝清县、东宁县开展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富锌土地5.82万亩,通过样本化验证实锌元素可以有效被农作物吸收,为打造富锌产品提供了数据支撑,服务当地特色农业发展。

  2021年以来,调查团队先后在长春市、虎林市、宝清县等19个市县,创新采用“空天地井深”一体化调查体系开展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完成地表基质钻探约5913m,采集分析测试样品37404件。提出完善农田灌溉系统、侵蚀沟整治、优化耕地空间格局等一系列黑土地保护利用建议,有效促进调查区黑土地农业高效、健康、绿色及可持续发展,为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提供了科学方案。这些扎根大地的实践,正是牡丹江中心将地质技术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注脚。

  从发现“版图金”的偶然惊喜,到系统性的科学勘探;从单纯的黄金找矿,到对自然资源的综合调查;从传统的地质锤、罗盘,到现代化的智能装备——牡丹江中心的转型发展,见证着中国地质事业的沧桑巨变。

  “地质工作的魅力就在于永远充满未知和挑战。”牡丹江中心主任裴艳东说,“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我们将继续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再立新功。”

  如今,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这支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地质队伍,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卷,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地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