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2日 星期六

牡丹江中心东北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钻探工作纪实

来源:工程勘查室 作者:张亚坤 发布时间:2025-06-26
 向地下191.7米进军!

 

  在松嫩平原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下,一场无声的技术攻坚战悄然打响。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牡丹江中心”)工程钻探团队成功完成深度达191.7米的第四系钻探取样任务,开创性地实现全裸孔钻探取样施工的工艺突破,为区域第四纪地质研究打开了通往“地下档案”的大门。这场胜利,是地质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的科技创新新篇章。

  技术创新:破解松嫩平原超深沙层裸孔钻进难题

  钻孔所在的松嫩平原核心区,地下百米厚的松散沙层犹如“流沙陷阱”,成为横亘在钻探团队面前的“拦路虎”。以往面对这样的地质条件,传统工艺必须下入多层套管护壁,不仅大幅增加施工成本,更严重影响取样质量和钻进效率。牡丹江中心工程钻探团队却没有墨守成规,他们毅然决定采用全裸孔钻探取样施工,超深沙层的裸孔钻进取心技术,考验的是泥浆性能调配、取心工艺以及成熟的操作技术,是高效勘探的创新方向。这一创新举措在东北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中尚属首次,风险与挑战可想而知。​

  技术保障负责人李家峰,这位深耕钻探一线20余年的“老地质”,在关键时刻挑起大梁。凭借丰富的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他创新提出“动态调控、精准护壁”的技术方案。为解决超深沙层孔壁稳定的技术性难题,李家峰带领团队日夜钻研,自主研发了“高粘低渗”泥浆体系。在钻探过程中,他们如同精密的“地下医生”,实时监测地层变化,根据不同深度、不同地质状况,动态调整泥浆性能参数。​

当钻探至150米超深沙层处,突发性的地层漏失不期而至。李家峰驻守钻台,调配泥浆配方,精准操作钻机。豆大的汗珠从他脸颊滑落,浸透了工作服,但他的眼神始终紧紧盯着仪表盘,不放过任何细微变化。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化险为夷,保障了全孔段取芯率达95%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份成绩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调整,是对每一个数据的严谨把控。

  坚守一线:风雨无阻锻造地质尖兵

  在为期15天的连续作业中,钻探团队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难题,还有极端天气的考验。大风暴雨呼啸而至,泥浆池被打得泛起层层浊浪;高温酷暑下,钻机被晒得滚烫。但恶劣的环境没有动摇团队的决心,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

  团队自发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在艰苦的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白天,钻机轰鸣声中,技术组、施工组、后勤组紧密配合,技术人员穿梭在钻机之间,细致地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处理现场问题;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钻探、取样工作;后勤人员则马不停蹄地为大家准备饭菜、运送物资。夜晚,营地的灯光下,依然能看到队员们围坐在一起,研究图纸、分析数据,激烈的讨论声不时响起。​

  高温炙烤下,地面仿佛蒸笼,负责泥浆调配的队员们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人身体不适却只是在帐篷里简单休息片刻,喝上几口藿香正气水,便又重返岗位;暴雨侵袭时,设备组的队员们冒雨加固设备、排查隐患,雨水顺着安全帽的边缘不断流下,模糊了视线,但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正是凭借着这种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工程钻小组创下了单日进尺42米的施工纪录。每一米的钻进,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与汗水;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团队向极限发起挑战的见证。

  深远意义:为黑土地保护筑牢技术根基

  此次技术突破,意义深远而重大。团队首次获取191.7米以浅连续完整的黑土地地表基质样品。这些珍贵的样品,承载着黑土地形成演化的密码,为研究黑土地形成演化规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后续可以通过对这些样品的分析,深入了解黑土地的地质历史、土壤结构、物质组成等信息,更好地揭示黑土地形成演化规律。​

  此外,团队实现了全裸孔钻探取样施工技术的新突破,为日后该项技术在其他地区的应用与推广打造了新的示范样板。

  此次突破,标志着牡丹江中心钻探技术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牡丹江中心工程钻探团队将继续发扬“三光荣”“三特别”传统,以科技创新赋能自然资源调查,为端牢“中国饭碗”、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贡献地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