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2日 星期六

从地表基质角度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室 作者:孔繁鹏 董冠宏 发布时间:2023-07-31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要涵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世界民生福祉战略全局,“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回应了“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应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规律,创造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发展新道路,促进中国和世界不断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基础,查清地表基质现状对了解自然资源家底、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长远发展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蕴

(一)科学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也直接决定生态文明的存在形式与发展样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也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相应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深知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采取革命性的行动举措,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如何实现“两山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指明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优化之间的动态性统一,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不能损害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两山论”要求新时代中国发展要两手抓,一手抓生态效益,一手抓经济发展,两手都要发挥作用。要突破以往生态环境束缚生产发展,经济发展破坏生态平衡的局面,积极寻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途径,通过人化自然的实践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的矛盾。

(三)基本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想人民所想,盼人民所盼,急人民所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民生福祉的实现的战略高度,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乡村生态振兴战略、水污染防治行动、厕所革命等工程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与重视。面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众多生态问题,如果置之不理,不重视、不解决,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进而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共治共享,则是实现良好生态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四)严密法治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接下来我们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制度和法治这两个坚强的后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了20多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五)全球共赢观: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影响程度也日益加深。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超越了民族和国界,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认识到全球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所以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生态治理面临的窘迫困境,需要各国团结合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二、地表基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自然资源作为国家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支撑作用。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可以强化自然资源监测、治理能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查清本底属性,支撑监测体系构建。地表基质调查对象包含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可以从分布情况、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等方面查清自然资源本底属性,探索地表基质演化规律,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评价工作,提供合理规划建议。适宜性评价是地表基质调查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依据适宜性评价模型对不同区域进行评价,得出“宜耕、宜林、宜草、宜荒”的结论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合理化建议,助力黑土地保护等国家战略实施,支撑自然资源合理规划,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三)集成多源数据,助力政府科学决策。地表基质调查涉及多个学科体系,调查内容广泛,调查过程中需要融合不同来源、不同数据类型的海量数据,并形成了多领域基础图件系列、系统的工作底图和监测数据集三类数据产品,奠定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基础,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庞大的数据支撑。

(四)监测动态指标,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目前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已初见雏形,在此基础上的地表基质监测网络建设仍处于谋划阶段,其建设目标为获取不同时序的地表基质基础数据,以建立统一的理论框架来整合水文过程、地球化学过程、沉积过程、生物过程对地表基质的影响,旨在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科学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三、地表基质调查的实践验证

2021年起,笔者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项目,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参与了地表基质的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在实践中验证地表基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地表基质调查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位,当前,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工程,《黑土地保护法》已施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系统、完整掌握黑土地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对加强黑土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意义。而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原创性的基础调查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成形的规范可遵循受领任务之初,中心党委面对新使命新职能,科学统筹部署,挑选精兵强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室党支部勇挑重担,总结出一套“空天地井深”全流程一体化调查方法,培养出三支专业科研团队,用一股“钻劲儿”拼搏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地表基质调查成果。

(一)在基础调查成果领域有新进展。在地表基质调查方面,从地表基质空间变异特征平面表征、分区组合特征垂向控制、联合剖面系统刻画、本底属性全面揭露、三维立体空间模拟等5个方面回答了“地表基质是什么”的基础问题;利用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并结合地表基质类型、结构、粒度分析揭示了地表基质的形成演化,回答了“地表基质如何变化演化”的科学问题;选定影响地表基质利用的驱动因子,开展地表基质适宜性评价,回答了“地表基质如何利用”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完善地表基质调查技术路线,改进全流程一体化调查模式,为地表基质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在林草湿专项调查方面。以吉林省为主体,通过抽样调查方式获取乔木林蓄积量和面积、草原覆盖度及生物量、湿地资源分布和质量状况等重要指标,为资源保护与规划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二)在地表基质监测体系建设上有新思路。按照“一点多用全覆盖”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布设监测点位、建立监测指标集,从地表基质适宜性评价和资源优化配置评价、生态系统预警、地表基质层元素迁移和成因演化等核心问题探索三江平原地表基质周期性监测台网组建,为地表基质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为我中心观测研究站的申报提供理论基础。

(三)在自然资源大数据集成领域有新突破。从多门类多方向系列基础图件、多科学多领域报告、三高遥感影像、历史长时序数据、地表基质调查空间数据集等五个方面集成融合建立了我中心地表基质数据库(集),开发了归一化系统化的基础图件产品,工作底图产品和地表基质监测数据库等产品,奠定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基础,为我中心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庞大的数据支撑。

(四)在自然资源实物资料库建设方面有新起色。从地表基质典型剖面标本、主要地表基质类型样品和地表基质分析测试样品三个方面积累1:1剖面标本15件、土壤剖面盒24件、岩石样品21块、0-5米背包钻样品237组、岩心样品955米、分析测试副样5471个;制作吉林省常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标本50个,初步建成了地表基质样品库和常见植物标本库,为我中心样品标本库建设提供了一批宝贵实物资料。

(五)在项目成果转化和应用上有新成效。一是提出地表基质规划和黑土地保护建议。圈定了自然资源需科学规划的具体地块,针对性提出健全黑土地保护政策法规、明确黑土地保护主体责任、完善现有耕作模式、巩固农田生态防护林、加强干旱与湿涝防治、重视土壤改良工作等6个方面建议,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具体参考。二是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野外工作期间,圈定富硒土地3.68万亩,提出“硒锌同富”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为当地乡村振兴和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编制系列自然资源图集。从基础地理信息、地表基质现状、水土流失现状、林草湿资源、综合评价和空间规划等五个方面编制富锦市、同江市、虎林市自然资源图集,富锦市自然资源局和虎林市自然资源局对此项工作高度认可,并向中心发函致谢。四是协商搭建合作共建平台。宝清项目组与宝清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局、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多家单位开展成果交流会,得到了宝清县人民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发函至我中心,提出三个方面具体需求,商请共建“地表基质调查示范县”,实现地表基质调查“示范效应”和全国示范县“品牌效应”的有机融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推动地表基质调查从“试点走向示范”,协商搭建合作共建平台,助力宝清县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

(六)在科技创新工作上有新成绩。一是建立地表基质资源优化配置评价预测模拟模型。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从自然增长情景、粮食安全情景、城市发展建设情景、生态保护情景等4中不同情景模拟下的地表基质利用变化情况,对未来地表基质利用时空演变格局进行预测,为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支撑。二是研发野外调查客户端。宝清项目组基于Android系统,研发地表基质野外调查客户端,基本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多类型数据格式自动转化、影像资料拍摄与存储等功能。三是实现黑土地资源量化衡量标准突破。黑土地资源量受限于垂向空间数据缺乏的限制,长期以来多以面积衡量黑土地,科室利用高密度的垂向调查数据,结合三维建模原理,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完成大于20g/kg30g/kg40g/kg三个“品位”等级的黑土地资源量体积估算,成功实现了黑土地资源量从“面积”量化向“体积”量化的突破。四是探索林草湿一体化调查模式。本年度探索设置林草湿一体化综合样地,涵盖乔木林样方、高大灌木样方、观测样方、测产样方,区别与以往分项调查,数据采集更加全面系统有效表征林草湿生态系统现状,更好展现调查综合成果。

一路走来,地表基质调查从基础问题、科研问题、成果转化和应用等多方面全维度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从自然资源角度查清生态现状,提出合理规划建议。下一步,将在地表基质监测方面下功夫,从调查、监测、评价、预警四个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研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