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国须有为 助力发展正当时
从“军营绿”到“地质红”,从懵懂青年到技术骨干,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牡丹江中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室的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冲锋在地质调查的第一线,战斗在为民服务的最前沿。他们是主动担当的行动派,是绿色发展的实干家,更是为民服务的践行者。他们笃定坚守、执着向前;他们只争朝夕、不断攀登,他们用坚毅迎接挑战,用汗水书写辉煌!
做主动担当的行动派
2023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卡努”的连续影响,东北地区发生大规模强降雨,部分地区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牡丹江中心党委一声令下,远在异地工作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室迅速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赶回牡丹江,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无人机航测等手段,获取灾害点地质背景、滑坡体空间结构等数据。调查小组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加班加点,完成牡丹江市崩塌地质灾害调查1处、滑坡地质灾害调查3处,同时与省自然资源厅派驻专家、省属地勘单位专家共同会商研讨,形成地质灾害点应急调查会商报告3份,详细介绍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查明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应急处置意见建议,有效支撑政府科学研判和应急处置工作。
越是艰险越向前,使命担当有作为。科室成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不怕苦累、勇于奉献”的精神;用专业实力彰显地质调查“国家队”的责任担当。
做绿色发展的实干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既呵护绿水青山,又能创造金山银山?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又能在保护中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一个答案。
为支撑服务牡丹江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助力黑龙江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牡丹江中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室对牡丹江市地质遗迹进行针对性调查。调查发现,牡丹江市现有地质遗迹点40处,按照评价规范标准分类,世界级4处,国家级2处,省级34处。项目团队集成调查成果出版了《牡丹江市地质遗迹图集》,提出牡丹江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相关建议。
此外,为助力提升牡丹江旅游业的影响力,牡丹江中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室依托所承担的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从神话传说及人文历史传承、地质背景演化等角度对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全方位宣传,发表《探秘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科普文章,制作《镜泊湖》科普视频,参与编制《科普基地申报书》和申报视频,助力“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报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镜泊湖”科普视频
做为民服务的践行者
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民忧暖人心。2020年4月,牡丹江市东安区景福街东小一条路交叉口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随着时间推移,塌陷规模迅速扩大。得知消息后,科室成员连夜奔赴塌陷现场开展调查勘测工作。经调查,因地下粉质粘土中的细砂夹层被管网渗漏产生的污水冲刷、潜蚀,随管网排水流失,使周边土体中形成空洞,在车辆等荷载作用下,路面承载力不足,最终导致地面塌陷。对此,科室编制了《牡丹江市景福街路面塌陷初步调查报告》,写原因、提对策、做预判,协助牡丹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妥善处置险情。
2021年,牡丹江中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室在走访中发现阳明区铁岭河镇南岔村处于山体崩塌群,科室成员根据无人机拍摄成像等方式制作了南岔村崩塌群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并和该村联系安装了GNSS位移监测设备和声波报警器。“有了这个设备,一旦山体发生位移,我们村干部的手机上就会收到预警短信,我们就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这为村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南岔村林书记说。2023年11月,应牡丹江市自然资源局商请,牡丹江中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室在牡丹江市大湾东山南侧安装了3台GNSS位移监测设备,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24小时不间断远程监控,尽可能做到隐患早发现、早决策、早治理,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南岔村GNSS位移监测设备交接仪式
牡丹江中心国土空间修复室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城市,也体现在乡村。为突出土地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该科室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响水大米”的核心产区外围开展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2.14万亩的富锌土地,通过样本化验证实了锌元素可以有效被农作物吸收,为打造富锌产品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响水大米”增添优质标签作出贡献。在调研走访牡丹江市周边社区及乡村期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室的成员在发现海林镇西德家村和宁安镇联合村存在吃水用水困难问题后,结合钻探任务,采用空气潜孔锤技术,为当地免费施工探采结合井,此举成功帮助解决了村民的吃水用水难题,得到了乡村百姓的好评和赞誉,致谢函、锦旗纷至沓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们的努力付出、辛勤工作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一致认可,成为科室成员们胸前最闪耀的勋章。
“响水大米”种植区航拍图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新征程上,这支敢担当、有理想、重实践的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奋勇拼搏、创新超越,将“地质调查国家队”的责任之光、智慧之光尽情绽放在“地质报国之路上”,在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中谱写辉煌新篇章。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技术支持: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信息化室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北湖科技开发区光机路4855号 邮编:130000 电话:0431-80610711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