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介于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既含水体也含陆地,兼有二者的特性,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不仅能够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还能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不仅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拥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备受全人类的关注。
湿地的形成
湿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平缓的洼地,植物与泥炭的协同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沼泽景观;河流与湖泊、海洋边缘的泥沙在时间的累积下逐渐淤积,进而形成了滩涂这一独特的湿地类型;此外,在入海河流与海岸潮汐的共同塑造下,滨海湿地得以形成。这些湿地类型跨越不同的气候条件、纬度和海拔,最终构成了我国独有的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的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无论是寒温带还是热带,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带,无论是平坦的平原还是高耸的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分布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居亚洲首位,世界第四。基于气候带和海拔差等因素,我国湿地可划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青藏高原湿地区、蒙新高原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东北-华北平原湿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平原丘陵湿地区、西南-华南山地湿地区。
湿地的作用
湿地作为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控制土壤侵蚀、蓄洪防旱、护岸保堤、降解污染、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湿地储存着陆地圈35%的碳,养育着地球40%的物种,并提供了人类96%以上的可利用淡水。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与湿地的利用、保护紧密相连,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湿地的代表
每一片湿地都独具特色,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兴凯湖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北国绿宝石”。湿地保护区面积222,488公顷,呈连片分布,最大连片湿地面积达21,000公顷以上,主要由东北泡子、龙王庙、白泡子缓冲区及兴凯湖农场实验区组成。兴凯湖湿地保护区分为轻沼泽区和重沼泽区。其中轻沼泽面积达到30,600公顷,占据了整个沼泽湿地的66.45%。轻沼泽,也被称为浅水沼泽,其积水深度通常在0-20cm之间。这里的草根层深度为10-20cm,而黑土层则超过30厘米,富含丰富的有机质。这样的环境为丹顶鹤、白枕鹤、鹭类等涉禽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重沼泽区分布面积约15,453公顷,占据沼泽湿地总面积的33.55%。重沼泽的积水深度一般在20-50cm之间,草根层厚度超过20cm,草根间充满水分,富有弹性。这里的黑土层厚度超过50cm,土壤中泥炭、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生长着大量芦苇、毛果苔草、漂筏苔草。兴凯湖湿地在2002年1月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兴凯湖湿地
饶河湿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双鸭山境内,以乌苏里江为纽带,整体呈带状南北方向分布,包括乌苏里江饶河段及沿岸湿地,总面积1618.36公顷。饶河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拥有高等植物资源464种,脊椎动物资源256种以上。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黑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饶河湿地在2019年12月25日,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湿地都是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的摇篮,都是无数生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天堂。保护湿地,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片宝贵的湿地资源,让湿地继续发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我们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宜居的家园。